隔空充电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
【锚思科技 观点】1月29日,小米和motorola相继发布隔空充电技术,并同步发布了演示视频。隔空充电这个看起来非常科幻的技术终于要走到普通用户使用的产品上。那么这个被说得神乎其神的隔空充电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实现无线充电的原理主要有电磁感应、电磁共振以及无线射频技术。目前在手机市场应用最广泛的是电磁感应,其次是电磁共振。其中Qi充电标准就是建立在电磁感应技术原理之上的。
电磁感应充电的优势在于充电效率高,转化率高,但对于距离要求更为严格,必须把手机放在充电板上才可以充电,越近效率越高。
电磁共振将手机和充电板之间的距离拉开了一些,但最大也就10cm左右,超过这个距离也是不能充电的。当然这10cm的距离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电磁共振的充电方式转化率比电磁感应要低10%左右。那些安装在桌子下面就可以给手机充电的充电板都是采用的这个原理。
无线射频技术对于空间距离的限制相比于以上两者要小很多,从小米给出的信息来看,其可以做到数米之内的稳定传输。不过功率非常低,目前已知的小米可以做到5W。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做到了80W甚至120W的级别,相比之下5W确实不够看。但它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特性却足以让它成为各大厂商手中的宠儿。
技术原理
无论是电磁感应还是电磁共振,原理都是电生磁,磁生电。而无线射频技术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可利用的射频类型(包括毫米波、厘米波、红外线、蓝牙、Wi-Fi等),接收端则将对应的射频类型转换成电能,实现隔空充电。
另外,隔空充电还需要在充电基站和设备之间进行空间定位,之后由基站将射频信号定向发射到接收设备上,接收设备还需要验证对应的充电协议,之后通过转化电路将射频信号转化为电能储存到手机上。
从小米公布的其隔空充电技术的核心也正是空间定位和能量传输。
小米这项隔空充电技术共有17项技术专利,核心技术在于空间定位和能量传输。其自研隔空充电桩内置5个相位干涉天线,可以对手机进行毫秒级空间定位。能量的传输则通过144个天线构成的相位控制阵列,通过波束成形将毫米波定向发射给手机。
在手机端,小米自研了天线阵列的小型化设计,内建信标天线(定位)和14根天线组成的接收天线整列(接收充电桩发射的毫米波信号),通过整流电路转化为电能。
目前小米隔空充电技术已经实现了数米半径内单设备5W远距离传输,即便多设备也可以同时充电(均为5W),且异物遮挡也不会降低充电效率。
充电基站和接收设备之间传输能量转换的介质是毫米波,其具有带宽范围大,传播衰减小,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影响小等特点,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相对较小。
充电功率和转化率
小米和motorola都已经研发出自家隔空充电技术,也做了实机演示,但二者均没有对转化率做过多的描述。
给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变压器、电源线以及被充电设备本身还要消耗一些电能。充电过程不可能达到100%的转化。当然有线充电的转化率最高。
至于无线充电,转化率就要低很多了。电能的传输需要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损失不少的电能。目前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转化率可以做到80%左右,电磁共振更低一些,转化率70%左右。
那么隔空充电呢?
目前没有准确的数据,但从技术原理不难看出,其转化率应该是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中最低的。充电基站发布的射频信号在到达接收设备前必然会受到环境中光、热、阻隔物等不可控因素的干扰,能量损失在所难免。
隔空充电在手机行业是首次亮相,但在其他行业早已有商用的案例,但无一例外充电功率都在1-2W之间,给商场的电子标牌充个电还可以,但给耗电较高的设备充电是不行的。
由此来看小米能够做到稳定的5W充电功率真的很厉害了。虽然和目前的大功率充电技术相比有些不够看,但5W的充电功率已经可以商用。
应用场景
目前隔空充电的功率相对较小,对于大功率设备的供电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对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这类低功耗的设备来说却是足够的。所以隔空充电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设备供电。
尤其是智能家居中的一些小功率设备的充电,智能音箱、智能网关、智能安防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线材使用,让家更整洁。
智能穿戴方面,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产品可以在你工作、休息的时候自行完成充电,增加佩戴时长,对于一些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关于辐射问题,隔空充电用的射频类型中几乎没有对人体有害的,Wi-Fi、蓝牙、红外线等都是我们常见的。至于毫米波,目前也没有任何一项实验数据显示它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点评
隔空充电一经亮相便激起千层浪,科幻时代真的到了么?
不不不,它目前还处于概念性阶段,真正商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攻克充电功率、转化率、设备成本、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
小米和motorola此次高调透露自家隔空充电技术更多的是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展示自家研发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