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鼻祖iRobot资金濒临耗尽 现金储备不足1.8亿恐陷破产危机
作为全球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开创者,iRobot正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挑战。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缩水至不足2500万美元(约合1.78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季度4000万美元的储备量近乎腰斩,濒临耗尽边缘。为避免倒闭,iRobot正动用仅剩资金维系云服务运营,同时紧急推进融资或出售谈判,而市场对其能否成功“续命”普遍持悲观态度。

财务数据的全面恶化揭开了危机的严重性。财报显示,iRobot三季度营收仅录得1.458亿美元(约合10.3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1.934亿美元的业绩大幅下滑24.6%,远低于公司内部预期。首席执行官加里·科恩在财报会议上坦言,业绩滑坡源于“市场逆风、生产延误与运输中断的三重打击”,更直言不讳地警告:“公司当前已无任何渠道可获取额外资本”,资金链断裂风险迫在眉睫。
这场危机实则是长期矛盾积累的爆发。成立于1990年的iRobot,凭借2002年推出的Roomba扫地机器人奠定“行业鼻祖”地位,业务覆盖军用、商用及家用机器人领域,其中Roomba系列占据全球家用扫地机器人市场近三成份额长达十余年。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技术迭代快速崛起,iRobot的市场主导权持续旁落,高端市场又遭遇科沃斯、石头等品牌的精准狙击,全球份额已缩水至15%左右。

2022年亚马逊提出的17亿美元收购案失败,成为压垮iRobot的关键稻草。为应对收购期间的业务波动,iRobot借入巨额贷款维持运营,而交易最终因未通过多国监管审查搁浅后,公司瞬间背负沉重债务。尽管此后采取大规模裁员(累计裁撤30%员工)、缩减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售价等自救措施,但营收下滑速度远超成本控制幅度,现金储备持续被消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新文件显示,iRobot已将“寻求破产保护”列为潜在选项之一。
资金危机的连锁反应已开始显现,最直接的冲击将波及全球数千万用户。与多数智能家居设备类似,Roomba系列扫地机器人高度依赖云端服务器支撑核心智能功能——用户通过手机App实现的远程操控、地图绘制、路径规划、定时清扫等高级操作,均需云服务实时响应。若iRobot最终倒闭导致云服务器关停,这些智能功能将集体失效,设备将“降级”为仅支持随机清扫的普通扫地设备。

值得庆幸的是,Roomba机型标配的离线模式为用户保留了基础使用可能。即使云服务中断,设备仍可通过内置传感器完成地面清扫,避免了彻底报废的窘境。但对于购买了高端机型、看重智能交互体验的用户而言,产品价值将大幅缩水。部分用户已在社交平台发起维权倡议,要求iRobot提供“云服务中断后的替代解决方案”,但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回应。
iRobot的困境折射出外资品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共性挑战:面对本土品牌的快速创新与成本优势,传统巨头的技术壁垒逐渐瓦解,而并购失败引发的财务动荡更加速了危机爆发。当前iRobot的核心谈判筹码在于Roomba的品牌价值与全球渠道资源,有消息称部分家电巨头及投资机构已与其实质性接触,但考虑到债务规模与市场前景,谈判进展并不顺利。
若iRobot最终走向破产,将成为智能家居行业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企业倒闭事件。其结局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可能引发行业对“智能设备云依赖”模式的反思——如何在保障产品智能化体验的同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对用户权益的冲击,将成为所有智能家居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iRobot的融资谈判仍在紧张进行中,市场正密切关注其能否在现金耗尽前找到“接盘方”。




